有时候在思索,喜欢猫和喜欢狗有什么区别。感觉即便是单纯喜欢所有小动物,猫和狗都爱,还喜欢各种水獭羊驼熊猫干脆面什么的,在喜欢猫和狗的时候,感情还是相对独特的。猫狗给人最直观的区别就是:狗会觉得主人对它好因为主人是神,而猫会觉得主人对它好因为它是神。这个感觉是怎么产生的呢?而且,为什么喜欢猫会比喜欢狗略微有那么一点优越感呢?
从身边养狗养猫的人分享的东西来看,养狗的人乐趣点在于狗怎么听话,怎么善解人意,而养猫的人的乐趣点在于猫如何不鸟你……
我最初是很喜欢狗的,小时候很喜欢和狗玩,因为狗也愿意和我玩,而猫就很讨厌,各种不配合。长大后才慢慢也开始喜欢猫,觉得猫很可爱,观察它们的动作,看着猫自己玩就会觉得很有意思,我觉得这种心态的变化挺微妙的,从喜欢狗到喜欢猫,有一种渐渐成熟的感觉。可能是因为尝试了别的角度去观察猫,而非像和狗在一起玩时,时时刻刻自己为中心。刻薄的人认为喜欢狗是一种自私,是统治欲的表现,这可能是喜欢猫的人的优越心理之一,会认为自己的心态更健康。不排除有些人养狗动机不纯,但是真心喜欢狗的人,依旧视狗为平等的,只不过狗的性格就是围绕主人,是一种不同的相处模式,比起对猫的情感,对狗的喜爱“原始”一点。
不是说情感还有高下之分,个人喜好问题没必要争什么,但是情感确实有着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区别。可能大多数人,对待事物都有一个先后次序,比如大多数人开始喜欢喝甜甜的饮料,后来开始喜欢喝各种以前喝不下的咖啡茶或者酒,比如大多数人开始听流行音乐,渐渐开始听一些以前听不进去的音乐,比如大多数人开始看武侠小说,渐渐开始看一些以前看不进去的文学作品,比如大多数人开始喜欢看好莱坞商业大片,渐渐开始看一些沉闷的小众电影……人们对品味方面会产生优越感,现在俗称逼格,我经常思索逼格到底是怎么产生的,思考了很多年,现在谈谈这方面的一些心得。
我觉得是因为品味有着更复杂的情感活动,而复杂是所有生命体的评判标准,用个科学一点的词叫负熵。要以生存能力评判,就不应该是人站在生物链顶端,老鼠蟑螂都要比人类容易存活,而这种贱活方式,往往标志着层次比较低。文化方面也是,越复杂的东西,越矛盾的东西,才会获得高评价,这就是为什么今天,一个街头巷尾都在播放的流行乐,标志着低品味:因为如果靠着流行元素,或者特别“生理冲动”的原始感官刺激而被更多人接受,不需要动脑,显得很“不高级”。
但是说人最高等,也有点人本位了,仔细研究动物的人,会发现昆虫也好,别的飞禽走兽也好,都有了不起的地方。同样,位于文化中顶尖的那些先锋艺术品,也不能代表是进化的顶端,只不过,那些最前端的艺术,往往是最复杂最难理解的。对于欣赏这些东西的人来说,他们有优越感也是正常的。
我黑《三体》好像太多次了,不过不好意思又要举《三体》的例子。《三体》这部作品的吸引人之处当然在于科幻题材的高端感觉,但是如果排除里面难懂的科幻元素,总觉得剧情和逻辑都很幼稚。把一些情节概括出来,显得牵强甚至有点弱智(有许多人把这称为大刘的浪漫),比如我记得有段情节:一个人喜欢青草的味道,觉得既然大部人痴迷的饮料,比如茶酒咖啡,都不好喝却让人成瘾,所以青草味道的饮料会有市场,后来他的朋友还真的卖青草味的饮料发财了,发财的朋友为了感谢他,把一大笔钱打给他,甚至拿这个钱可以买个星球,这个人还真买了个星球,送给了一个曾经喜欢过的女人…… 从发财之后拿一大笔钱后面开始,是浪漫还是太过YY见仁见智,只是这一开始故事发生的基础,青草饮料的设定逻辑不是很扯吗?
尽管很不合理,但细想一下不合理的原因,确实是挺容易混淆的一个点:茶,咖啡,还是酒,这些大部分孩童不喜欢的饮料,在成年后会渐渐成瘾,除了饮料中包含的成瘾化学元素之外,和味觉上形成的复杂体验也有关系,青草怎么说呢,无论从嗅觉上还是味觉上,都是非常简单的体验。并不是因为“不好吃”就会呈现复杂的感官体验。我很讨厌伪文艺作品的原因,就是因为全都是因为青草式的逻辑,拿dv拍电影的同学,为了搞得文艺一些,故意拍的很拖沓,很无聊;鄙视流行音乐的,搞噪音艺术,故意弄得很难听……大部分现代艺术,觉得看不懂就行了,然后硬生生搞什么隐喻,其实什么内容都没有,说白了就是青草,甚至青草都不屑,搞的牛粪。很多作品之所以厉害,不是因为沉闷无聊,而是因为更复杂,之所以显得无聊,是因为刻意要表现一些内容的时候,就要弱化那些容易喧宾夺主的部分,这才让那些使人兴奋的部分弱化了,无论咖啡还是茶还是酒,加糖也会好喝,但是甜味会遮盖一些细微的口感,所以高级的饮料很少加糖,反过来不能因为不好喝,就一定耐人寻味。
好喝的饮料一样可以伟大,比如可乐,柠檬汽水,但是这种单一简单的刺激,在那些复杂的味觉体验前,确实很难提品味。对于复杂的东西,必须欣赏了,才能分辨其中的好坏,比如说茶,当分辨出茶的味觉细微差别和精彩之处,当然在心理上会产生比喝糖水更高的优越感。
五颜六色的图案,确实可以带来比较直观的视觉刺激,但是总还有更寓意深刻的画面,在让人理解后产生思维上的乐趣。
复杂和简单的事物,都有优秀和平庸之分,虽然酒比糖水复杂,但是有烂酒,也有好的糖水,评判一个事物优秀不优秀,我现在也不好说,可能也有一点自己的审美偏向,留着我以后慢慢思考,话先不能说死。不过我还是觉得是否优秀也是有评判标准的,记得有个人的评判标准我挺认同,似乎是 Paul Graham 在他的书《黑客与画家》里提到的,记不起来原话了,大意是说没有冗余的部分,恰到好处,就像善于奔跑的豹子一般。我想了想,有点功能主义的感觉。
我觉得,就是在某种条件内,发挥到极致就是优秀。如果做甜水,做到可口可乐(或者百事),就是甜水中的优秀。流行乐,做到甲壳虫乐队,也算作优秀。优秀不代表更复杂。中国有个当代艺术家,很瞧不上梵高,称梵高作画是一种很原始的冲动,像野兽一样,言下之意自己的作品在思想层面高出梵高不少,只不过大众比较肤浅,比较容易欣赏感官上带来的美感。我觉得“野兽”这个评价很高,梵高真是感官层面表达的极致,就如同知道可乐不过是甜味上给人愉悦,还是觉得这个味道很了不起,反倒是这位艺术家虽然在思想性上做文章,却一点意思都没有。当然也可能是我没看懂,他作品卖挺贵的。
但是人们为什么趋于小众呢?对待小众这个问题上,在想清楚上面的问题后,才慢慢理清。早些年可能为了俗称的装逼,刻意在找小众向的东西,物质匮乏年代,这样很有成就感。我经常在虾米电台听到一首喜欢的歌,觉得曲风太流行了,点开一看发现播放数上万了,之前会觉得好难为情,现在倒释然了,喜欢就是喜欢,不必刻意去装。现在不会从是否小众的问题上去评判好坏了,因为前面说了,事物的优秀和复杂性并不是一定联系的,好就是好,只是有可能这种好,方式比较简单所以被更多人所接受而已。可是我依旧尽量不主动去接触大众的东西,理由在于,虽然大众的东西也可能好,但是无法区分出和你品味真正相近的人,只有设立门槛才能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人,举个例子,如果我在虾米电台上听到一首喜欢的音乐,这个音乐被一万个人喜欢,我去从这一万个人里面随机挑人,他们听的歌,大多数我都不喜欢听。但是如果这首歌只有十几个人喜欢,我点开这些人喜欢的其他歌曲,大多数会是我喜欢的。这个道理和相亲时不能只要求是异性就可以一样,门槛要设高一些,才能过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人。另一个理由就是,如今资源越来越丰富,越是大众的东西越是到处轰炸,人是很难逃开的,一首流行歌,无论如何会在各个场合听到,如果自己还要专门去听,人生该多乏味,自己应该多找一些没见识过的。正是如此理由,我才会尽量远离大众,因为我知道和我一样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,也会这样处理和打大众的关系,有时显得非主流。
跑题太久了,不过本来就是说些猫猫狗狗的事。
我在想我为什么喜欢猫和狗时,发现一个问题,这和我喜欢机器有点像。或者反过来,人们对机器的喜爱,就像宠物一样,也分猫狗。对车的感情有点类似狗,有些则像猫,比如微波炉,运转后盯着里面在转的时候。那种需要操作的需要互动的像狗,那些会自己动的似乎人工智能的像是猫。怎么越想越像生活在矩阵中啊。
[日本的刺绣艺术家 Hiroko Kubota 开始只是给儿子的衬衫口袋上刺上小猫,结果大受欢迎。可以去相册观看更多作品。来源:colossal ]
视频是萨摩耶不多说了T T
视频链接(酷六)(pad 和手机用户可尝试点击)bilibili 页面